外國留學生親歷桂林藝術節:分享給世界各地網友

  桂林11月3日電 題:外國留學生親歷桂林藝術節:分享給世界各地網友

  作者 涂麗莎 歐惠蘭

  “麻直走(桂林方言,意為一直走),克(桂林方言,意為去)桂林藝術節!”來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學生奧蘇對著鏡頭有模有樣地學說桂林話,而她的好朋友——來自尼泊爾的喬薩里,則認真地記錄兩人首次參加2024桂林藝術節的精彩瞬間,一場充滿新奇與驚喜的體驗之旅就此展開。

  2024桂林藝術節于10月26日至11月3日舉行,吸引了中國、瑞典、澳大利亞、韓國、意大利、英國等6個國家的藝術家共赴山水之約。48場精彩演出在“山劇場”“水劇場”“洞劇場”“草劇場”等13個空間呈現,讓桂林變成一座沒有圍墻的大劇院。

  藝術節期間,當人們走進桂林美術館展廳里,柔和的燈光灑在墻壁上,映襯著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奧蘇在一幅中國畫前,仰頭駐足許久。

  “這幅畫很有意思,大片的藍色山水間,有著幾座深色的古民居,屋子的樣式讓我內心有種溫暖的感覺,也讓正在求學的我,瞬間涌起了對家的思念。”奧蘇說。

圖為奧蘇(左一)與喬薩里(左二)在桂林美術館體驗。涂麗莎 攝

  在另一個展廳,喬薩里用手緩緩搖動圖像切片裝置把手,一張張圖像由靜態轉為動態,速度漸漸變快,她全神貫注地欣賞這24幀畫面帶來的變化。

  “這是一種極為有趣的藝術形式,我們需要翻頁才能看到畫作的變化和最終完成的樣子。不同的畫作講述著不同的故事,最讓我著迷的是,畫中呈現出一座舊房子和傳統的烹飪方式,房梁上還掛著大塊的臘肉,我忍不住會去想象屋子里的生活故事。”喬薩里說。

  DIY手串、植物扎染圍巾、手繪陶瓷等創意商品,在秋日的湖邊山水藝術市集上熱鬧地營業著。在這個藝術市集中,人們能夠體驗到文創的魅力、品嘗美食的美味、暢享音樂的律動以及感受山水的藝術韻味,這也吸引了奧蘇和喬薩里前來“打卡”體驗。

  “這個頭箍上的花紋難道都是刺繡而成的嗎?圍巾上葉子的圖案真的源自實物嗎?完成這樣一個作品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呢?”非遺技藝與文創產品的創新,讓奧蘇在現場發出了一連串疑問。

圖為奧蘇在山水藝術市集拍攝記錄。涂麗莎 攝

  身為一位熱衷于分享生活的視頻博客新手,奧蘇將鏡頭對準了攤位上琳瑯滿目的小物件。“在山水之間,各位都盡情地展現著各自的拿手絕活,精致的陶瓷飾品、毛線編織的玩偶、造型奇特的罐子、樹葉印花圍巾等作品,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的自然美景、文化、藝術和歷史。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將這些分享給在世界各地的網友了。”奧蘇說道。

  在桂林七星景區草坪上的帳篷劇場觀賞完中國音樂兒童偶劇《小鯉魚大冒險·靈渠奇遇》和瑞典音樂肢體雜技戲劇《土壤中的鼻子》之后,喬薩里感受到了文化的交融。她說:“我十分享受藝術帶來的驚喜,每個節目都有屬于它的獨特之處。不管是兒童還是成年人,我從他們的笑容感受到了幸福,我想這就是藝術所帶來的意義。”

  據了解,奧蘇和喬薩里在廣西桂林留學期間,各自學習了中國戲劇的藝術表演特技川劇變臉和水袖舞,也曾與其他留學生同臺參加學校文藝晚會的演出。

  “我用了近兩個月學‘變臉’,很難呀,但因為太有趣我就堅持了下來。”奧蘇說,2023年到中國桂林留學時,自己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如今在慢慢接觸中,體驗了不同的傳統文化,留學之旅收獲頗豐。

  喬薩里說:“盡管我在桂林理工大學主修計算機專業,但我始終對中國的傳統技藝以及那些具有深厚歷史沉淀的事物充滿興趣。”她還表示,在融合了文化、藝術與自然的多維體驗中,深切感受到中國與國際藝術文化與眾不同的魅力。(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