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遠播海外 為什么能引發全球共鳴?

  紹興11月3日電(項菁)陽明心學從中國流傳到韓國、日本及西方國家,歷經500多年余緒不絕。蘊含“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思想何以引發全球共鳴?

  王陽明出生于明代紹興府余姚縣(今屬浙江寧波),一生行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作為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立德、立言、立功,成就“三不朽”,影響了一代代后人。

浙江紹興陽明故里吸引游客打卡(資料圖)。項菁 攝

  共鳴點之一,在于“和而不同”。

  “他們對‘致良知’思想最感興趣,都希望和陽明先生一樣,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心。”近日,余姚市社科聯秘書長謝建龍受澳大利亞王陽明研究會的邀請,第一次走進大洋洲分享陽明文化。

  作為長期研究陽明文化的本土學者,謝建龍受訪時說,在交流中,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和當地民眾表現出對王陽明的崇拜感和認同感,“還有人希望研究陽明心學和澳大利亞哲學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2024年正值王陽明誕辰552周年,就在6月,由余姚企業打造的王陽明仿真書法機器人亮相保加利亞,一分鐘不到寫下“知行合一”四字,獲當地人點贊。再如,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法國人講“打鐵方能成鐵匠”,都注重把思想轉化為行動。

  共鳴點之二,在于“當代價值”。

  從歷史走向今天,陽明心學遠播海外,更因其現實意義。

  “王陽明及其心學思想對東亞哲學史和世界文明產生深遠影響。”近日,韓國陽明學會會長樸成浩在浙江紹興舉行的2024陽明心學大會上呼吁,要積極挖掘心學的現實意義,將其應用于當代。

  作為陽明心學的萌發地、成熟地和傳播地,紹興將每年11月定為陽明文化月,今年要舉辦“遇見陽明”短視頻大賽等近十場活動,并邀請全球陽明文化愛好者共研大儒思想。

  “沒有成功的本土化,就沒有真正的國際化。”中國臺灣元亨書院創院院長林安梧在大會期間受訪時說,陽明心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在紹興等陽明行跡地得以活化發展,其蘊含的價值是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關鍵。

  他舉例稱,王陽明曾說“個個人心有仲尼”,“他主張人性善,善良的本性需要通過內心修養和實際行動來完善,以達到社會和諧、文明進步。”

  共鳴點之三,在于“命運與共”。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美國賓州庫茲城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黃勇在大會上提及,陽明先生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相互關聯、命運與共。

  “心學告訴我們,當別人遭遇痛苦時,我們不僅要有同理心,更要去幫助他人。”在黃勇看來,陽明心學跨歷史、跨時代,人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目前,全球面臨諸多挑戰,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陽明心學所蘊含的思想與之不謀而合。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董平受訪時說,陽明心學啟示現代人,不論世界如何變化,不同人、不同文化之間都需要相互交流,達到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目的,“從歷史長河看,文明交流互鑒也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