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賽場上的“學霸”跑者:馬拉松更像一場“數字游戲”

  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邢翀)“今天以2小時49分32秒的成績完賽,刷新了自己的PB(Personal Best,個人最好成績),也圓了北馬的夢想。”談起跑步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博士生曹佳鑫說,跑步給自己大學生活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形象更加立體,經歷更加豐富,體驗更加復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跑一跑。”

  2024北京馬拉松11月3日鳴槍開跑,出生于1999年的曹佳鑫第一次踏上北馬賽道。在他看來,馬拉松與科研有很多相通之處,這項運動有著獨特的魅力,更像一場“數字游戲”。

  “我雖然學的是文科,但我研究方向是經濟史,需要和數字打交道,其實馬拉松也無非是一場‘數字游戲’,在已知距離的情況下,你要跑到一個什么樣的成績,你就可以反推出你需要的配速,為了達到這個配速,就要針對性地去做練習。”在曹佳鑫看來,制定比賽戰術就像做科研一樣,確定好了研究課題,就為之付出努力。

  比如,2021年秋,曹佳鑫保研至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開始嘗試在宿舍樓的步機上用20分鐘以內跑完5公里。“實現這個目標并不算太難,新的想法隨后涌入腦海:要不試試看把難度翻倍,把10公里跑進40分鐘以內?后來我就有了嘗試半馬的念頭。”

曹佳鑫順利完賽北馬。圖:曹佳鑫提供

  在這樣循序漸進的跑步過程中,曹佳鑫耐力和成績都在不斷提升。2023年初,他加入了北京大學博雅田徑中長跑隊,幾次半馬自測中已達到1小時25分左右水平。2023年南京江島半程馬拉松是他參加的第一場路跑比賽,盡管從最靠后的區域出發,但以1小時28分12秒的時間完賽,順利完成了跑進1小時30分的預定目標;一個月后的太原馬拉松半程馬拉松上,盡管仍然是末尾區域出發,但是又成功將正式比賽成績向前推進了1分鐘。

  2023秋,經歷一個暑假的沉淀,加之成功申請清華大學博士,曹佳鑫自認為在身體機能和學習方面上都進入很好的狀態,南京馬拉松成為他的全馬首戰。“全馬破三是大眾跑者心中的重點里程碑,但作為首馬,安全完賽、享受比賽最重點,最后才是嘗試跑一個好成績。”

  曹佳鑫個人首馬成績是2小時56分04秒,超額完成了既定目標。“我對這個配速策略相當滿意——在馬拉松比賽中實現均勻且持續地輸出,于我而言就是竭盡全力。”

  隨后曹佳鑫又參與了廣州馬拉松、無錫馬拉松,在跑完無錫馬拉松后,又參加阿迪達斯中國大學生路跑聯賽(CURA)的上海半程馬拉松活動等。“為了這次夢寐以求的北馬,暑假期間我就開始訓練。作為CURA成員,我們經常一起訓練,專業裝備也支持我更加輕松地備戰,突破了自我。” 曹佳鑫說,北京馬拉松作為“國馬”,在天安門前起跑,從長安街出發,同萬名跑者一起注視著五星紅旗升起,同唱國歌,足以讓人熱淚盈眶。

  曹佳鑫說,隨著參加比賽的增多,他越來越了解自己的身體。“首先是我的跑姿沒有問題,正常跑動不會對身體造成額外損傷;其次通過最大攝氧量實驗室測試,我發現我的成績還有提升空間,我達到最大攝氧量的心率區間,正好與我的半馬、全馬心率區間匹配。換言之,我參加長距離賽事時,會有更高的經濟性。這些數據給了我繼續訓練的動力與信心。”

  在經濟史研究中,絕對的數字或許并無價值和準確性,但是如果能積累足夠的數據,并將其整合為一個變動趨勢進行分析,就可能得出深刻的結論。曹佳鑫說,跑步也是如此,單次訓練的數據或許并無多高的參考價值,但是日積月累就可以通過數據的趨勢變化,發現自己的進步或者是身體機能的變化。

  “簡而言之,馬拉松就是一個‘數字游戲’,輸入固定的比賽距離以及目標的完賽時間,就可以算出自己要用一個怎樣的配速跑完全程。為了在比賽中實現這個配速的穩定輸出,又需要在訓練中安排專門的練習。從這一點上說,長跑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曹佳鑫說。(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