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李其榮:海外華僑華人助推中外文化交流大觀

  武漢10月4日電 題:海外華僑華人助推中外文化交流大觀

  ——專訪華中師范大學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中心教授李其榮

  記者 艾啟平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海外華僑華人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作出了重點貢獻,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也離不開華僑華人的廣泛支持、熱忱參與和積極奉獻。作為溝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海外華僑華人發揮了怎樣的獨特作用?面向未來,在繼續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中,他們又將如何貢獻力量?近日,華中師范大學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中心教授李其榮就此接受“東西問”專訪。

視頻:【東西問】李其榮:海外華僑華人助推中外文化交流來自: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一代又一代海外華僑華人自強不息,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不平凡業績。您認為,在他們身上體現了怎樣的文化基因?

  李其榮:“文化基因”最早出現于牛津大學習性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認為,文化基因是一個與生物遺傳基因相對應的單詞,是文化傳播或模仿單位,其核心是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

  在五千多年文明長河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特具的精神品格,這些精神品格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無論走到哪里,海外華僑華人與祖(籍)國關系是“根、魂、夢”的關系。在他們身上,一方面,保持著中華飲食文化、居住文化、生產文化等物質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傳承著非物質文化基因,如傳統文化信仰(拜關公等)、生活習俗(傳統節日等)、價值理念等。

2019年10月27日,馬來西亞國際關公文化節在吉隆坡茨廠街舉辦關公祭典。晉劇《關公》 首度出國演出,在祭典上亮相。記者 陳悅 攝

  特別是在價值理念方面,海外華僑華人認同并弘揚中華文化。

  首先是統一的價值觀。他們認同國家統一,反對政權分裂分立,這是中華文化價值體系的顯著特征之一。

  二是儒家人倫和諧的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兩個基本思想,一是天人協調,一是人倫協調。和合思想被海外華僑華人充分認識并發揚光大。他們講究“和為貴”“和氣生財”,謙和禮讓。

  三是兼容并蓄的文化觀。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容納百家的恢弘氣度,在充分認識自身文化基礎上,吸收和融會異質文化的養分,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

  四是勤儉耐勞的生活觀。中華民族在與自然災害不斷抗爭、為生存繁衍不斷奮斗的過程中,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勉節儉的民族品格。當年,很多老華僑靠著“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刀白手起家,在餐飲、理發等行業打拼出一片天。

  記者:季羨林先生說,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點動力之一。海外華僑華人通過哪些渠道和途徑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獨特作用?

  李其榮: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以及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傳播。文化交流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本身的言語行為、風俗禮儀、服飾文化、商業活動等,都對外國民眾了解中華文化產生了直接影響。

  首先,海外華僑華人是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是在海外展現中國形象的重點窗口。據統計,全世界約有6000萬華僑華人,他們身上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這本身就是不同文化交融發展的結果,他們在所在國“落地生根”,自覺或不自覺地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全球有兩萬多所中文學校、數百家華文媒體以及眾多唐人街、中國城、中餐館和中醫診所等,成為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名片”。

當地時間2024年5月31日,為期3天的2024年渥太華唐人街大夜市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揭幕,加聯邦參議員胡元豹在開幕儀式上為舞獅點睛。記者 余瑞冬 攝

  第二,海外華僑華人通過傳統節日或風俗習慣、傳統民間信仰等,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華僑華人都傳承下來并加以傳播。如在中國春節,海外華僑華人會貼年畫、寫春聯、請福字、剪窗花、放鞭炮、買年貨、逛廟會、舞龍燈、耍獅子、踩高蹺、跑旱船等;又如關公文化信仰遍及世界,中華關公文化與世界各地文化相結合,豐富了文化多樣性。

  第三,海外華僑華人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傳播中華文化。如馬來西亞著名華人領袖李三春發起成立的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舉辦書法、國畫展覽,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成立于法國巴黎的法國書畫家協會,在海內外多個地區設有分會,致力于中國書畫的研究、創新和宣傳;英國的全英華人收藏家協會,旨在搭建一個中英文化特別是文物收藏方面的交流。海外華僑華人還積極推廣中華音樂,如法國有“黃河藝術團”,日本有“黃河女子合唱團”,德國和英國的華僑華人則分別創建“古風樂團”和“倫敦中樂團”。

  第四,海外華僑華人回國交流甚至是創業發展,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與經貿交流。他們中有相當數量的專業人才與中國緊密聯系,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點力量。如華僑華人創業發展洽談會自2001年創辦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23屆,共邀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僑商代表等兩萬余人次現場參會,累計簽約引進項目2900多個,涉及大批文化與引智項目。

  第五,海外華僑華人傳播了中華飲食文化。中餐業一直是海外華僑華人賴以生存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都有非常多中餐館。中餐盛行,既體現了中華飲食文化魅力,也是各國飲食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的結果。海外華僑華人通過經營餐飲業,架起了一座與各國文化交流、交融的橋梁。

  第六,海外華文媒體是溝通中國與世界的特殊紐帶。分布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文媒體,成為國際輿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海外華文媒體在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聯絡僑胞僑社、促進中外交流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

  記者:面向未來,海外華僑華人如何利用其自身優勢,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

  李其榮:華僑華人身處中外兩個社會,既了解中國,也熟悉海外語言文化、風土人情,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有獨特優勢。面向未來,海外華僑華人更應積極發揮優勢,大力推動中外人文交流、文化交融,促進民心相通。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不同國家、民族和不同歷史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借鑒,和諧共生、相得益彰。而開展人文交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海外華僑華人既懂中國,又了解所在國的歷史文化,可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許多元的理論與實踐視角。

  海外華僑華人社團組織、商會、同鄉會等眾多“民間外交使團”,在促進中外政府間和民間多領域的文化交流方面可發揮重點作用。如人文交流一直是中美關系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文化、產業合作也始終有華僑華人身影。

2024年6月19日,嘉賓觀看東盟華商會20周年主題成就展。當日,僑連五洲·七彩云南——第20屆東盟華商會在云南昆明開幕。記者 劉冉陽 攝

  要繼續發揮好華人社團、華文媒體、華文學校以及唐人街、中國城、關帝廟等中華文化載體重點作用,使之成為海外僑胞融入當地生活、展示中華文化和中國形象的平臺和窗口。其中,海外華文媒體可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向移動化、可視化等新型媒體方向轉型,加強與中國各地各領域的廣泛聯系,大力傳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好故事與好聲音,讓許多海外受眾了解真實的中國。

  總之,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把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類共同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完)

  受訪者簡介:

李其榮。記者 艾啟平 攝

  李其榮,華中師范大學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中心教授,武漢僑務理論研究中心/國務院僑辦僑務理論研究武漢基地創辦主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學位論文評審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審專家。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等訪問、研究和講學。主持省部級以上項目17項,出版著作30部,發表論文200余篇,獲教育部等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獎勵10余項。代表作有《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續篇》《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第三卷)》《國際移民政策與治理》。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